東莞 2025年6月4日 /美通社/ -- 在全球經貿格局變革、全球供應鏈加速重構的當下,中國企業出海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在中美經貿關系變化、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多重考驗下,如何精準把握政策紅利、敏銳洞察市場趨勢、搶先布局海外戰略,成為各界矚目的關鍵議題。5月22日,由商業管理媒體世界經理人與環球資源強強聯手打造的"出海無界,商機無限"出口論壇在東莞舉辦。論壇匯聚政府代表、行業領袖、實戰專家,從政策到為與會者呈上了一場精彩絕倫的智慧盛宴,全方位為中國企業領航出海賦能助力。
大膽開拓,政策賦能東莞企業出海
東莞商務局代表黃佩華科長表示,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革命正在演進,數字經濟、綠色經濟、智能制造等新產業、新領域蓬勃發展,為東莞企業拓市場、走出去帶來全新的機遇。然而,國際形勢的多變,特別是美國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亦給外貿企業帶來了諸多挑戰。為引導企業揚帆出海,東莞市聚焦企業需求,出臺了開拓多元市場、夯實產業基礎、提升金融服務、優化營商環境等30條政策措施,以促進外貿穩定增長。其中,對企業境外參展的補貼力度較去年有所增加,而環球資源的展會也被納入補貼名單。
黃科長在論壇中著重強調了環球資源的關鍵作用。她指出,環球資源作為資深策展主體,搭建的優質貿易平臺在助力東莞企業拓展海外市場方面成效顯著。許多企業通過環球資源展會渠道獲得的訂單量占比超過50%甚至更高的比例。
此外,黃科長還提到,東莞市商務局還配套了出口信用保險和匯率避險措施,并通過市政府1號文、護根行動、企業服務專員等立體化政策體系,全方位支持企業出海。黃科長呼吁企業要根據自己的企業戰略和想要開拓的目標市場來選定方向,主動借助如環球資源等優質平臺,強化技術創新和品牌建設,在國際市場贏得更多訂單,推動東莞經濟高質量發展。
環球資源網站: 30 年數字賦能 助力鎖定無限商機
環球資源客戶服務、市場及商業分析高級副總裁劉安琪女士則分享了外貿方面的信息和數據。
她指出今年1-4月,我國外貿出口數據展現出較強活力,除美國以外的主要市場都呈上升趨勢,尤其東盟和拉美市場的同比增速都超過了10%。更令人振奮的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同比增長超過30%,而東盟和中亞五國的進出口同比增幅甚至接近50%。這些數據不僅凸顯了中國外貿市場的多元化和韌性,也彰顯了中國與全球貿易伙伴之間關系的進一步增強。
劉安琪同時分享了環球資源從近期舉辦的香港展、越南展和廣州采購交易會中收集到的買家和采購商信息。她指出,盡管經濟波動讓買家端面臨很大壓力,但仍有接近80%的采購商表示有機會轉移一些關稅成本,這為外貿企業提供了重要的市場信心。此外,前20%的一些大型采購商表示會加快步伐,考慮多元化采購,分散供應鏈的風險,這意味著他們可能會加速更換供應商,把采購鏈延伸到其他低關稅國家。她強調:"產品創新和優質產品始終是買家的首選。買家更傾向于優先考慮產品的品質和創新性,而非陷入價格戰。企業需要關注產品的獨特點、創新和質量,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論壇上,劉安琪還向與會者披露環球資源網站多項最新運營數據與服務升級動態,全面展現其規模化增長態勢與全球化賦能實力。數據顯示,平臺近期在訪客量、活躍買家數、新注冊用戶及詢盤數量等核心指標上均實現兩位數同比增幅,標志著平臺在全球貿易市場的影響力與用戶粘性持續提升。她特別指出,平臺當前活躍用戶以制造商、貿易公司等大宗采購主體為主,其采購需求直接映射國際市場主流風向,為外貿企業優化選品策略、捕捉訂單機遇提供了高價值決策參考。
劉安琪最后介紹到,今年恰逢環球資源網成立 30 周年,依托 30 年深耕國際貿易領域的深厚積淀,環球資源網正以數字化賦能模式打通外貿企業 "出海推廣鏈路",推動中國出海企業與全球貿易需求實現更高效率、更深層次的精準對接。為助力商家拓展商機,平臺于 5 月啟動 "超級五月線上展",并推出 2025 年全年線上采購與互動計劃,通過短期集中展銷與長期服務賦能,為外貿企業搭建全周期的出海支持體系。
出海:新舊貿易體系交替下的新路徑
和光資本合伙人、北京大學客座教授邱燕女士以中美關稅戰為切入點,分析中國外貿多元化趨勢。她引用赫芬達爾指數,2018 年至今,美國從中國進口下降 267,而 2013 - 2018 年增長 73,同期歐盟依存度穩步上升,凸顯中歐貿易緊密。她認為中國強硬源于無退縮空間,結合中美脫鉤、金融周期、地緣政治邏輯,指出全球貿易未來可能在中歐等新興經濟體支持下,尋求多邊體系。建議企業關注"一帶一路"消費增量,洞察當地需求,增加自身價值。
最后,邱燕引用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的說法,表示減少對美國單一市場的依賴,重在出海和對外投資。"中國的企業做大做強,走到現在只有跳出以往的舒適區,打破以往經驗的路可走,不可能躺在過去的經驗上等著政策再變得對自身有利。"她強調,全球消費者都是人,對追求高性價比、質價比商品都有不變的動力,這是人性。她也建議企業多關注"一帶一路"國家未來的消費增量,學會洞察當地消費群體的需求,用自身的獨特性增加企業和產品的價值。
海石出海創始合伙人楊飛先生則分享了企業出海策略。他認為舊貿易體系因關稅戰崩潰,中國面臨多國關稅風險,沖突或延申至產品認證等。他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多元化布局,將工廠布局至中國外;二是提高產品附加值,挖掘差異點;三是保證供應鏈穩定性,構建柔性供應鏈。
出海可能遭遇ESG 合規"綠色壁壘"
近年來,隨著全球對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的關注度不斷提高,中國企業在出海過程中面臨著日益嚴峻的 ESG 合規挑戰。這些挑戰不僅來自于國際市場的監管壓力,還涉及到供應鏈管理、企業戰略轉型等多個方面。
DNV華南區可持續發展服務商務經理湯祚嬰先生則通過真實案例揭示了中國企業出海在ESG合規領域面臨的新挑戰。
湯祚嬰表示,在國際監管方面,歐盟的新規正加速重塑貿易規則。可持續產品設計法案(ESPR)已正式生效,要求電子電器產品配備"電子護照"(DPP二維碼),披露碳足跡、耐久性及可維修性等核心數據,未來該法案還將覆蓋紡織與家具行業。與此同時,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即碳關稅)將于2026年全面執行,初期針對鋼鐵、鋁業等高碳產業,塑料、陶瓷等下游消費品亦可能被納入管控。這些新規的實施,意味著中國企業在出口相關產品時,必須滿足更高的環境標準,否則將面臨貿易壁壘。
在供應鏈監管方面,國際零售商可能會成為監管壓力傳導的關鍵環節。例如,迪卡儂要求90%供應商設定科學碳目標(SBTi),德國零售巨頭Lidl則通過約束中國供應商降低產品碳強度,以實現自身減排目標。"這種供應鏈脫鉤本質是碳管理責任的層層傳遞,中國工廠首當其沖。" 湯祚嬰指出。
面對綠色貿易壁壘,一些標桿企業也已探索出轉型路徑。根據數據顯示,中國加入SBTi的企業已達123家,ESG合規正從加分項變為市場準入證。湯祚嬰強調:"綠色壁壘既是挑戰,更是重塑競爭力的契機。主動將ESG融入戰略,才能在國際市場贏得可持續話語權。"
供應鏈轉型:品牌化與渠道創新的探索
東莞市為悟(WiWU)供應鏈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月生先生結合自身經驗,建議有資源且有想法的企業在開展OEM、ODM業務的同時,嘗試打造品牌,將其作為拓展市場的另一條渠道。朱月表示,現在渠道扁平化是趨勢,而且也有更多新平臺可供選擇,能夠提供流量更豐富的渠道,讓有意轉型的企業進行嘗試,藉此進行品牌轉型的積累。但他也提醒,企業在轉向品牌之前,應當先做好商標和知識產權保護以及庫存管理。
結語
在本次"出海無界,商機無限"出口論壇東莞站的交流與探討中,與會嘉賓們不僅分享了前沿的市場趨勢、政策解讀與實戰經驗,更為東莞及全國各地的出海企業點亮了前行的燈塔。在全球經貿格局加速變革、新舊貿易體系交替的背景下,企業唯有緊跟政策導向,把握市場脈搏,積極應對挑戰,方能在國際舞臺上穩健前行,實現可持續發展。
東莞,這座制造業名城,正憑借其堅實的產業基礎與創新活力,在出海征程中不斷書寫新的篇章。環球資源出口論壇也將持續作為連接企業與國際市場的重要橋梁,助力更多中國企業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擁抱無限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