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盾構機在2008年前一直是中國工程的核心要件,要知道在當時一臺這樣的機器需要3億多,維護費用也高達1萬/天。2008年4月,第一臺國產盾構機“中鐵1號”成功面世,終于擺脫了對進口盾構機的依賴,擁有了自主知識產權。
云計算也是同樣如此,受科技強國制約由來已久,2009年開始,阿里決定開始自研云計算,一開始就投入10億資金,宣稱先做10年,再投100億。2022年,阿里在科研上的投入達到了驚人的1200億。
不僅僅阿里,國內的企業也開始認識到了掌握自研技術的重要性,紛紛加大投入比例,2021年中國的科研總支出為2.8萬億元,超過了歐盟的科研總支出。確實,一旦下決心開始自研,就不能只注重眼前的虧損和失敗,而應該把眼光放長遠。現在阿里科研人員的比例超過50%,有70多位科學界大咖。近幾年,中國在云計算、芯片、航天、電子等領域發展迅速,恰恰也證明了高投入背后的成效顯著。
連美國都意識到了來自中國科研飛速提升帶來的壓力,去年SEC發出公告,將阿里在內的4家中概股公司列入預摘牌名單。在此壓力下,阿里的云計算依然穩步持續發展,位居世界第三,并且還在計算、存儲、網絡和安全四項云核心技術分拿到世界領先水平,超越了亞馬遜和微軟。
在現在的數字經濟時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誰擁有了核心技術就是擁有話語權,之所以不計代價的在科研上投入人力物力財力,實質上也是因為不想在各方面陷入被動的境地。
比如一年一次的春運,如果不是因為中國自己已經掌握了這方面的核心技術,那就會還像之前一樣,看國外云廠商的臉色。2015年,12306開始和阿里云達成合作,成為了春運強大的技術支撐。要知道當時一天該網站上訪問量將近300億次,1秒鐘點擊量就超過了30萬次,最終阿里云保證了網站的正常運行。
除了春運,國內云廠商現在也應用在醫療保健、城市規劃、娛樂、電子零售、線上支付等領域,還有政務中心、銀行、電信網絡等也開始了和云計算接軌,數字經濟開始展現了蓬勃的生命力。相信隨著國內的經濟反彈,科技實力不斷增強,中國將在全球贏得更多的話語權,不再受制于人。